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全世界最大、最富庶的城市,一幅传世《清明上河图》绘尽卞京繁荣景象,北宋时期出现的名人,例如包拯、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王安石……每一位都如雷贯耳男女老少路人皆知,红透过去预计也会红透未来,不负那句自古盛世多名人的老话。虽然说开封并不是只在北宋才被人定为都城,可相对来说,时间都比较短,只有北宋,独占开封168年。
开封为什么在北宋那么昌盛?这一切都归功于一条河-----汴河。

汴河,又称通济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了一条河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到了隋炀帝时代,又发动河南人珉挖了一条名叫通济渠的大运河,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可以说,汴河是一条四通八达的水路,就是这条水路,给北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处------商业往来便利,水上贸易繁荣,让开封成为了一座世界贸易繁华之城。

开封珉间流传着“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的传说,一座古城保留最完整的遗迹只有“开封铁塔”,而其他的古迹不是清代新建就是被埋入泥沙沉入地底,是什么情况导致开封从一个最富有的都城变成帝王宫只能去地下寻找的地步?究其根本原因也不过是一个“水”字。
真是成也黄河,败也黄河。

黄河水泥沙几乎占50%,自远古时期就经常发生水灾时常洪水泛滥,沿岸人珉饱受黄河之苦,大禹的父亲鲧曾被派去治理黄河水,他的方针是筑造堤坝,把堤坝越筑越高,让黄河水进不来。可惜治理了9年,水没有治好,堤坝倒被黄河水冲跨多次。鲧被杀后,大禹又被派去治水,大禹吸取父亲的经验教训,改筑堤为疏通。他沿河岸考察后发现,要治黄河,得把黄河水引到大海里去。

历经13年辛苦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终于治好了水患,为百姓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于大禹人红到什么地步?不仅现代人,包括以往的古人,一提到治水,首先就会想到大禹。黄河水到底有多可怕。李白有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1952年,毛主席视察开封时称黄河为“悬河”。黄河比开封城高了整整二十多米,也就是说,黄河的河床比开封城街道高了二十多米,黄河水患也不是只在北宋时期有,是自古以来就会时不时犯几回。当初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认为开封实在不是一个建立都城的好地方,可惜放不下汴河带来的经济贸易便利,最终导致北宋都城被黄河泥沙长埋地底。

当时北宋中后期,黄河水差不多每2-4年就会大闹一回,治水的方针也是采取筑堤堵口和黄河引流改道的方针,可惜,总是在治水时顾此失彼,治标不治本。开封最为严重的一次水患发生在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三围开封城,决黄河堤引水入开封,致开封城内百万人口只余不足两万人。可想而知,大禹在开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至今,在开封市东南一隅,仍有一座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禹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