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给出的数字也五花八门:阿拉伯半岛电视台认为有20万;人珉日报社旗下的一本杂志在2009年时表示“20万黑人聚广州”;日本产经新闻则估计仅非法滞留非洲人就有30万。
这些矛盾的数字,反映出中国面对汹涌而来非洲人的管理难题:即便从外貌上一眼就能认出来,但数量到底有多少,连这个最基本的事实都还是个迷。
毫无疑问,非洲人已经在广州建立起了亚洲最大的黑人社区。
调查显示,广州黑人,来源国最多的3个是:尼日利亚(52%)、南非(9%)、马里(6%)。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尼日利亚、马里的人均生产总值都排在全球百名开外,马里还被列为最不发达的48个国家之一。
男性为主,平均年龄约31岁。
他们95%是“倒爷”。每天中午12点以后,数万名黑人走出“巧克力城”,三三两两,拎着几只超大黑色塑料袋,背着双肩包,挑拣着来自上千家小工厂,被中国人称为“尾货”的牛仔裤、杂牌电视机、组装手机。一条D&G20元,一套Gucci的高跟鞋加坤包100元……这些山寨货,很快就会出现在非洲市场上。有调查显示,近20%在广州的非洲人月收入超3万元。
根据广州海关统计,2016年1—5月,与非洲外贸总额虽然只占到总贸易额的9%,但在出口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同比增长仍然高达30%,远远超出2.8%的平均水平。
一系列创富故事,随之产生。2004年,来自尼尔利亚的伊萨,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走下飞机时,几乎身无分文,而如今他在广州最有名的富人区——CBD珠江新城拥有一套价值500万元的公寓,开着40多万元的好车,向非洲贩卖建材,年成好能赚近300万元,不景气时也能赚百八十万。他还娶了一个中国海南的老婆。

虽然生活在一个城市,但两个种族的交集却基本限于生意场。
长此以往,非洲人形成了自己的圈子:自己的社团和领袖、宗教活动、理发屋,等等。
广州也不是遍地黄金。他们拿的多是商务签证、旅游签证,只能停留7—30天。来一次中国,每个人至少要花15000元以上(签证费1000元左右、来回机票10000元左右、一个月时间食宿费3000元左右)。很多人不惜卖掉家当“闯中国”。
7—30天显然不够发家致富,签证到期后,很多人选择非法滞留,甚至有人一下飞机就撕掉证件,继续在中国非法经商、务工。即使是拿着留学签证,很多人也是以做生意为主,在大学念书为辅。

一个非洲人社团领袖直接说,在广州90%的非洲人是无证件滞留者。
加纳学者博多莫通过调研表示,在广州的非洲人中有1/10的人妻子或者女友是中国人,“在广州每年大约有200个中非混血的孩子出生”。